2015年11月 2日,应东方财经《632观察》节目邀请,创实集团旗下医汇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中以上海创新中心”创业服务3大主体代表,董事长朱仁明先生和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先生亲临上海电视台接受了栏目组的专访。
主持人:我们看到中以创新中心是由三家企业共同运营的,朱总能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朱仁明:中以创新中心旨在为两国间的双边孵化、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一个平台,全面提升张江高科技园区乃至整个上海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国际化程度。之所以选择以色列为第一个落脚点,以色列本身就是创新的国度,并且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以创新中心为以色列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着陆点,也给中国的投资者进入以色列提供一个窗口和平台。以色列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市场,因此需要输出,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需要大量的技术输入和支撑。
中以创新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技术二次研发,主要是根据中国市场的要求进行的研发,产业配套,资金支持,市场开拓,售后技术服务,创业辅导,甚至物流服务,未来这些技术产业化之后,产品再进行全球销售等。我想强调的尤其资金支持。好的技术,好的市场都需要资金支持,我们希望在资金方面给予创新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创新者是技术高手,但是在募集资金等方面都可能不内行,我们孵化器就要提供这样的融资平台服务。我们希望有三种资金支持,一是政府资助,这一部分不求回报的。可以根据进度拨付,二是政府引导的投资基金(要求商业回报的),最后则为民间私募基金。
张江在生物及IT方面的创新和产业聚集效益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当其冲的,从入驻的五百强企业名单上能充分体现出其国际化的程度。张江也积极的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来加强和深入这种国际化,中以创新中心的揭幕也是整个布局之一。目前首先选择三家孵化器来牵头入驻中心,旨在形成和推广一种联盟效应。
三个牵头孵化器,雷哈维注重智能硬件,医汇谷重点在智慧医疗: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医疗领域。以华天慈侧重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孵化。三家孵化器在一个平台上各有专注,但又能资源互动互补,这就是联盟的作用,未来还将吸引更多资源聚集形成共享经济。
主持人:陈院长,为什么在国际化孵化中,我们会选择以色列作为合作对象?
陈炜:以色列是全球公认的科技创新发源地,可以说科技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本。以色列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外企业数量仅次于加拿大。在产业方面以色列是国际认可的软件设计中心,近年来,以色列在卫星图像、纳米技术、反导系统、农业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发电、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显著的成果。相较来说,张江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创业高地,和以色列一样都是以科技为本,并且都有着丰富的产业多样性,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创新国际大协同的背景下,张江和以色列这两个科技创新的重点区域,有着必然的合作导向。产业对接、人才对接、资本对接、市场对接将使两地间的科技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朱总,我们知道以色列的海法和特拉维夫可谓是世界的创新之城,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朱仁明:主要是风险承担,资金支持,鼓励创新和资本对接,比如以色列政府会组织各个国家的企业和他们的企业进行交流,并组织洽谈会议,甚至提供翻译,帮助本国企业对外拓展。宣传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创新方面的培训。
主持人:陈院长,结合中国和上海的实际情况,张江园区有哪些可以学习借鉴?
陈炜:以色列在发展高科技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后盾。以色列从事高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以色列25%的劳动力在技术行业工作,这个比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二是有关法律及配套的政策规定,为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色列在科技方面的立法规定政府向企业的研发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无息贷款,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同时规定政府向具有一定条件的工业、旅游业及农业领域的投资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条件,吸引投资。三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色列把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作为资源,生产和出售知识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并通过科技合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以色列同许多国家合作成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同时以色列学者非常善于和其他国家学者沟通、合作,以便掌握世界最新的科技动态。四是发展科技有超前意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便开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信息产业居领先地位之后,又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到生物技术的开发,以争得21世纪科技竞争的有利地位。以色列千方百计捕捉未来高科技发展新动向,力图着鞭在先,夺取科技领域制高点。以上的四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政策、国际合作、超前发展意识,这非常值得张江园区借鉴学习。
主持人:朱总,我们知道中以创新中心还有一个亮点是“双边孵化”,这是如何体现的?未来是否会在以色列也有相应的孵化器?
朱仁明:目前第一阶段,立足张江,把以色列的原始技术引进到中国,二次开发,资本对接并进行产业化。第二阶段是,要在以色列成立中以创新中心,更早期介入创新研发,开发可定制技术更加适合中国市场,同时,资金更早期的介入,降低风险的同时可能获得更多的后期回报。
主持人:陈院长,这种双边孵化的模式是否是首创,对于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具有哪些优势?
陈炜:可以说双边孵化是张江推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国际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双边孵化是充分利用两地资源间的势差,产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动力。借助双边孵化构建的全球网络,张江可以加速形成汇聚全球人才、技术、资本的科技创新中枢,高效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
主持人:朱总,这次的中以创新中心相信只是一个开始,现在还有哪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正在进行?
朱仁明:我们也在美国硅谷和休斯敦以及欧洲的一些孵化器和创新型公司都在进行谈判。未来,我们会成为海外科技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主持人:陈院长,我们可以看到在孵化器中形成了中外创业团队的“同场竞技,你对我们本土创业者来更多的是挑战还是机遇?
陈炜:应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创业者会将挑战转化为动力,并善于从挑战中学习汲取对自己发展有用的养料,快速发展成长,牢牢把握机遇。当然,一些无法经受市场考验的创业者也会受挫,但这种受挫从某些方面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开阔了国际化视野,为再次起航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主持人:朱总,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适者生存,接受了诸多扶持的创业者会否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朱仁明:这个不会的,我们在引进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的时候,会有一个类似市场竞争的机制和流程。我们会有技术、市场、财务、法律、营销等各种团队对这个项目进行评估,并持续跟踪,会提出各种问题,创业团队在各个阶段都要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会有淘汰机制。所以创业在孵化器不会是温室的花朵,其面临的挑战和竞争都可能是严酷的,孵化器提供的是一个资源平台,但不意味着资源被无限的使用。如果项目孵化的初始流程,进入加速器环节,基本上风险就可控了。
主持人:陈院长,张江勇敢“引进来”的同时,也大胆“走出去”,或者是帮助更多的企业打开国际化的大门。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张江作为企业出海的“母港”?
陈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产业优势,张江的产业构成丰富多样,可以说包络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创业者在张江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创业所在的产业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历经多年形成的健全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大量的发展机遇;二是人才优势,张江的科研人才数量和质量是全国领先的,企业招募人才,创业者寻找合作伙伴都能快速得到响应;三是政策优势,张江作为“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园、国家自由贸易区、张江科技城建设承载区”,承载着国家及上海战略任务,各项扶持政策的叠加,使得张江成为了政策聚焦区,企业在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支撑;四是制度优势,自贸区扩区后,张江拥有了跨境合作制度上进行探索和突破的利器,这对要“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在设备引进、海外并购、海外投资等多个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综合上述四点,张江必然是企业出海远洋的天然良港。